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造句大全 成语造句大全

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_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呢

ysladmin 2024-07-02 人已围观

简介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_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呢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

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_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呢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

2.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3.齐国成语故事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5.求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6.齐国成语典故

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_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呢

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

       ①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于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②毛遂自荐: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自荐,并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毛遂威言并加,才华毕露,谈判得以成功,平原君因此认识了毛遂的一言有重于九鼎的能耐。

       后遂用“毛遂自荐”谓自我推荐,自告奋勇;用“锥处囊、锥在囊、处囊锥、囊锥、锥囊、处囊、颖囊未出、藏颖、透颖锥、颖脱锥、锥脱颖、颖脱、囊中脱颖、吐颖呈锋、耀颖、脱颖、颖脱而出、脱颖而出、如锥”等称誉才华或有才华之人,写其才华未得显露或得以施展。

       ③无妄之灾:考烈王患病。有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世人有不测之福,又有无妄之祸(又有不测的灾祸),如今您处在不测的世道中,服事不测的君王,那么,你周围哪能没有不测之人呢?”春申君问:“什么叫不测之福?”

       “您做楚相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就是楚王。如今楚王病危,太子幼小,楚王一旦归天,您辅佐幼小的君主,就像古时的周公一样。或者,您自己当王,庆远拥有楚国。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测之福。”

       “什么叫不测的灾祸?”

       “当前,李园虽然还没有执政,但他是王舅;他不担任领兵的将军,但很久以来,他却私下养了一批为他舍死效忠的军士。楚王一旦去世,李园必然抢先入宫,假托楚王的遗旨,执掌大权,任意专断,轨杀您来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测之灾。”

       ④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

       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⑤狡兔三窟: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

       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

       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于魏国使臣赶回薛地,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冯谖诱使魏惠王珍重、竞争孟尝君,从而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

       

参考资料:

战国四公子_百度百科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一、门庭若市 [ mén tíng ruò shì ]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许多臣民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典故: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

       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二、旷日持久 [ kuàng rì chí jiǔ ]

       解释: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译文:现在得到强大的赵国的军队,以杜燕将,旷日持久,几年,让士大夫我儿子的力量,全部在沟垒。

       典故: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_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_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_,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接着,赵奢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

       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三、四分五裂 [ sì fēn wǔ liè ]

       解释: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译文: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魏襄王说:‘魏国向南亲近楚国与齐国而不,那齐国攻打城东;东边和齐国而不与赵,那趟从北面进攻;不符合在韩国,这是韩国攻打他的西;不亲附楚国,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这就是四分五裂的方法。’

       典故: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其他诸侯国害怕秦国强大就采取“合纵”的办法联合抗秦。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为相,到各国宣扬“连横”的策略,离间六国,威胁和引诱六国依附秦国。在张仪的活动下,六国联盟马上四分五裂。

       四、食不甘味 [ shí bù gān wèi ]

       解释: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译文:秦王害怕,睡不安,吃不香。

       典故:战国后期,有齐、秦、燕、楚、赵、魏、韩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 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

       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五、扶老携幼 [ fú lǎo xié yòu ]

       解释: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译文:你走了数百里,搀着老人,领着小孩,迎接您在半路上。

       典故: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并怪罪冯谖。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人们带着老人,甚至连孩子也抱了出来,出城百里相迎。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看到了!”

百度百科-门庭若市

百度百科-旷日持久

百度百科-四分五裂

百度百科-食不甘味

百度百科-扶老携幼

齐国成语故事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那齐桓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齐桓公简介 ,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伐鲁的故事

        齐桓公时期,因为早年和鲁国的仇恨,几次攻打鲁国,鲁国人都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气魄。在《吕氏春秋》之中就列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齐国强盛,鲁国难以抵抗,所以一直不敢迎战,反而是在离都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划下界限,希望成为齐国的附庸来躲过这一劫,齐桓公应允了,之后就要谈判。当时鲁国的大臣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希望死了又死呢?还是希望活了又活呢?”鲁庄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问他这是什么话呢?曹刿自信的说:“听我的就能国家安定,百姓富强,这就是活了又活;要是不听我的,国家危难,您也过不好日子,就是死了又死。”于是鲁庄公也就听曹刿的决定拼一把。

        第二天去结盟的时候,鲁庄公和曹刿身上都偷偷摸摸的藏了武器(当时谈判都不先检查身体,搜下身什么的吗?动不动有刺客太随便了吧。)进去之后鲁庄公直接就趁齐桓公准备不足一手抓住齐桓公,一手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悲痛的说:“鲁国现在领地这么小了,可能很快就活不下去了,还不如死了算了。”曹刿阻拦了管仲等人,鲁庄公请求双方以汶水为界,要不然他就自杀,于是齐桓公就答应了。会议结束之后,齐桓公又想赖账,但是管仲等人劝齐桓公还是遵照约定来,认为这样虽然土地少了,但是得到了威信,反而是利大于弊。

        齐桓公得宁戚的故事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能力出众的人数不胜数,虽然大多数并不像诸葛孔明等人那样才能人品样样俱佳,但是能力不差的人一点都不在少数,而身为一个君主,齐桓公能够不拘小节,任用这些虽然品行略有缺陷,但是才能出众的人,因此得以成就霸业,这里要说的就是宁戚。

        宁戚这个人才能非常出众,在齐桓公任用管仲欲要拜他为相的时候,管仲就说了光靠我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想要成就大业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大才,这其中他就有说到比起增加人口增加粮草我不如宁戚。于是齐桓公非常渴望得到宁戚的帮助,而恰好宁戚也想要见齐桓公。

        宁戚虽然想见齐桓公,但是他很穷,没办法得到举荐,就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晚上住在了齐国的郊外,当时齐桓公正好在郊外接见客人,就让路上的货车都让让,宁戚看到了齐桓公,莫名地感到悲伤,就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谣,齐桓公听到之后就让人把宁戚找来,打算明天接见他。第二天宁戚见到齐桓公之后,一展所长,将自己治理天下的观点说给了齐桓公听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一听觉得宁戚确实是一个人才,所以就打算任用他,但是群臣还有人让齐桓公再去打听打听宁戚情况的,但是齐桓公觉得去打听一个人肯定是担心他有什么毛病,但是为了一点小的缺陷就放弃了他的大才这是不值得的,所以坚持任用他。正是齐桓公这种不拘小节的用人态度才造就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故事

        2.关于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

        3.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4.描写励志的成语故事

        5.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求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参考资料:

/f?kz=48841611

齐国成语典故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好了,关于“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有关齐国的成语小故事有哪些”,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