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灯谜贴法_灯谜怎么编写
tamoadmin 2024-08-10 人已围观
简介1.打灯谜文言文好事者巧作隐语2.你知道哪些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讲究?3.灯谜及谜底4.灯谜放到灯笼的什么位置?5.猜灯谜怎么做猜灯谜的方法如下:正扣 : 正扣就是正面会意或正猜,根据谜面直接理解,从而联想出谜底。如:脸 ?上长钩子,头角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打一动物:象)反扣 : 反扣就是反面会意,此与正扣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 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如:莫用小人(打一中草药
1.打灯谜文言文好事者巧作隐语
2.你知道哪些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讲究?
3.灯谜及谜底
4.灯谜放到灯笼的什么位置?
5.猜灯谜怎么做
猜灯谜的方法如下:
正扣 : 正扣就是正面会意或正猜,根据谜面直接理解,从而联想出谜底。如:脸 ?上长钩子,头角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打一动物:象)
反扣 : 反扣就是反面会意,此与正扣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 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如:莫用小人(打一中草药:使君子)
侧扣 : 侧扣就是不正面去理解谜面原意,也不根据反面去推理,借用多义从侧面烘托扣合谜底。如:早晚食斋(打一食物:午餐肉)
组合? :? 组合就是将谜面的字或有关笔划直接组合起来。如:八九不离十(打一字:杂)
分离 : 分离与组合相反,把谜面的字折开分成若干部分,即为谜底。如:莘(打一成语:三十而立)
问答 : 问答就是谜面提出问题,谜底则进行解答。如:八十万禁军谁掌管?(打一成语:首当其冲)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灯谜文言文好事者巧作隐语
问题一:元宵猜灯谜起源于哪个朝代?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问题二:元宵节灯谜源于什么时代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关于灯谜的由来,还有一 *** 间故事: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 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有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 *** 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qot;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活动。
问题三:元宵灯谜是源自什么时期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叮。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问题四:元宵节起源于哪个朝代?它的由来是什么? 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习惯叫汤圆。还有呢元宵是这样滚出来的,而汤圆是一个个手工包出来的。
汤圆是用糯米细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种馅,通过洒水工艺滚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北方习惯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它最大的区别是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面粉即成。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细粉馅精。
还有啊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为天冷元宵的温度低,放多了不易开锅,浸泡时间一长面粉就会脱落,造成混汤,水开后再点两次冷水,有两三分钟就能起锅了,煮好的元宵应是蓬松如棉絮状。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是汤圆的别称。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故称“吃元宵”。昔时民间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浆吸干成面,做成球形有馅食品煮吃,城镇居民多在市场购买。吃元宵习俗流传至今。
吃元宵,这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只因在正月十五这天食用,所以便把这一天叫成了元宵节。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因为元宵节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阴历年的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要吃元宵。那为什么又有“闹元宵”之说呢?“闹”就是指热热闹闹地欢乐一天的意思。因为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一年中比较清闲的是“冬仨月”,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冬闲已经过去,就要备好耕作的事宜,不能稍有休闲了,所以元宵节这天欢乐一番,既是一种“放松式”的休闲活动,更是表现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在吉祥的气氛中,迎接丰收一年的来到。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
问题五:元宵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元宵节的起源
--------------------------------------------------------------------------------
02/10/2006/09:33 华夏经纬网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活动的 ***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问题六:灯谜的历史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C辞”(亦称“隐语”)。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
隐比C辞较晚出现,如同C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喜欢隐语。有些统治者喜隐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讽谏朝政,就必须投其所好,利用隐语转弯抹角地劝谏。在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隐语掩人耳目,暗中通情。
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问题七:吃元宵这一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
传说一: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传说二: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你知道哪些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讲究?
1. 清嘉录打灯谜文言文翻译
有喜欢热闹的人,编写出来精巧的谜语,贴在灯笼外面,灯笼一面挨着墙壁,其他三面贴谜语题,让人商量、揣摩,管这种游戏叫“打灯谜”。谜面,都是引用经传诗文、诸子百家、内容,谜底涉及谚语、各种物件、飞鸟鱼虫、花草蔬菜,随意选中出题。猜中的,用墨块纸张、毛笔砚台、巾扇香囊、果品食物做赠品,称之为“谜赠”。城中凡是有猜灯谜的地方,远远近近都聚拢在一起,连肩挨背,一到夜晚到处都是猜灯谜的人群,直到入夏才结束。
家震涛(清代人名)在一首《打灯谜》的诗中写道:“一灯如豆挂门榜,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远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扩展资料:
《清嘉录》是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此书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该书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有保存乡邦文献的作用,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元末明初顾禄所撰《桐桥倚棹录》亦为同类著作,《桐桥倚棹录》是地方风土小志,记述苏州虎丘山塘一带山水、名胜、寺院、第宅、古迹、手工艺等的专著。共有十二卷,卷一到卷二分别为:山水、名胜、寺院、祠宇,卷五为冢墓、塔院、义冢,卷六为坊表、义局、会馆,卷七为汛地、堤塘、溪桥、场衖,卷八到卷十一分别为:第宅、古迹、市廛、工作,卷十二为舟楫、园圃、市荡、药产、田畴
且有“《清嘉录》以时间为经,《桐桥倚棹录》以空间为“纬”之说,后人遂合并为一册,且误作者为一人;实则同名不同时,相距二百多年。《清嘉录》以苏州一带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编,与《桐桥倚棹录》角度不同,互为补充。
2. 打灯谜文言文翻译王荆公出了一个谜语:“画出来的是圆形的,写出来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吉甫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除掉脊梁骨,就是你的谜语!”
其实不就是一个“日”字吗,这么麻烦!
3. 文言文:《黔无驴》翻译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词句注释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3,以为神:把它当作神。
4,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5,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6,大骇:非常害怕。
7,远遁:逃到远处。
8,蹄:名词作动词踢。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欣喜
4. 打灯谜这个风俗最早是从何而来“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① 日 ( 每天 ) ② 去 ( 离开 ) ③ 奇 ( 以……为奇 ) (4) 或( 有的人 )小题1:D小题1:皇上下命令征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都不能战胜它。
(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小题1:例“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1分)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
/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两用/心不在焉/心猿意马。(1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D项和例句中“以”的意思都为“用”。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启示即可。
6. 文言文:东坡画扇东坡画扇,出自(宋)何远《春诸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由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制扇匠人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使扇子很快卖出,解决了制扇人的欠债,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后来用来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原文 先生职临钱塘①日,有陈诉②负③钱二万不偿者。公④呼而询之,云:“ 某⑤家以制扇为业,适③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④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⑨也。”须臾⑩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⑾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⒀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⒂。遂尽偿所逋⒁。
注释:①钱塘:古地名,今浙江杭州市。 ②陈诉:状告。 ③负:拖欠。④公:对苏东坡的尊称询: ⑤某:我。⑥适:恰巧。⑦熟:反复,仔细。⑧姑:暂且。⑨发市:开张。 ⑩须臾:一会儿。 ⑾判笔:公文用笔。⒀逾:走出 ⒁拖欠。⒂离开
译文: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亏欠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恰巧父亲去世,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过了一会儿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公文用笔书写行、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人流泪拿扇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好事者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卖扇人就卖完了扇还清了欠款。
灯谜及谜底
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会有很多活动,赏花灯,猜灯谜这些,赏花灯是从唐朝开始的,猜灯谜是起源于宋朝。在南宋的时候,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有很多制灯的人,也有喜欢猜谜的,有好事者就把谜语贴在灯笼上,玩起来十分有趣,然后就流传开来。当然灯谜也是有讲究的,一些简单的词汇解释和知识问答不能算是谜语,谜语必须要有趣味性,要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谜底不能出现在谜面上。
一,猜灯谜的讲究
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不能算作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算作是不好的作品。例如,以山水甲天下猜地名,如果直接说是桂林,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没有一点难度和趣味性,但是如果是山水猜是汕字,甲天下猜头字,那就是汕头,这样看来谜面和谜底从表面看来没有关系,既有难度也很有趣味性。
第二,就是谜面上的字不能在谜底出现,就像上面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猜地名一样,就不能猜桂林,因为已经出现了桂林了。只能猜比的地名了。
二,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又叫做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个趣味小活动,它起源于南宋,在首都临安,每逢这天,一些好事者就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灯笼上,然后供人猜,因为谜语十分诙谐有趣,还能启迪人的智慧,所以就流传开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在元宵节一个必备的活动。《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诗谜书于灯,映于烛,任人猜度,是一大趣事。
现在基本每个地方元宵节都会举办灯会,看花灯,猜灯谜,十分热闹。
灯谜放到灯笼的什么位置?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大家有猜过灯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灯谜大全及谜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灯谜及谜底11、一语一酸辛(打一调料)——谜底:陈醋
2、醉翁之意不在酒(打一花名)——谜底:水仙
3、圆又圆,扁又扁,脊梁上面生只眼(打一日用品)——谜底:锅盖
4、一句出口来,当面细分析(打一国家)——谜底:缅甸
5、清江流水变桑田(打一人事用语)——谜底:青工转干
6、青梅煮酒论英雄(打一歌曲名)——双截棍
7、两个差不多(打一称谓)——谜底:对象
8、木有门别动手(二字词)——谜底:闲扯
9、自己没一点主见(打二字常用语)——谜底:体现
10、淡淡香气(打一歌名)——谜底:小芳
11、疑是地上霜(三字口语)——谜底:不明白
12、红木(打一地名)——谜底:丹东
13、身教(打一学科)——谜底:体育
14、湖水月色空前(打一国家)——谜底:古巴
15、寡言(打一气象用语)——谜底:少云
16、三两木耳(打一地理名词)——谜底:森林
17、恰似天地各一方(打二字常用语)——谜底:吞吐
18、情系鼠年(打一称谓)——谜底:爱子
19、七品小官不明断(打一食品)——谜底:芝麻糊
20、可一言而尽也(打一先秦人物)——谜底:陈完
21、战罢赵州调军马(四字历史典故)——谜底:陈桥兵变
22、全部当掉(打一古代著作)——谜底:通典
23、对牛弹琴(打二字常用语)——谜底:丑闻
24、话到嘴边又咽下(打一食品)——谜底:云吞
25、御缮无二味(三字计算机用语)——谜底:主菜单
26、欲上青天揽明月(打一汽车品牌)——谜底:凌志
27、和颜悦色(打一食品)——谜底:阳春面
28、少而不实(二字词,徐妃格)——谜底:唏嘘
29、妇女解放翻身做主(打一中国地名)——谜底:山东
30、晓红(动物,徐妃格)——谜底:蜘蛛
31、皇帝从不上早朝(古人的号)——谜底:卧龙
32、一点起飞(打一水果)——谜底:龙眼
33、大圣闻声腾空去(近代女画家)——谜底:孙悟音
34、充耳不闻无话讲(打一茶叶名)——谜底:龙井
35、屋漏偏逢连夜雨(三字俗语)——谜底:破落户
36、看到皇上了吗?(4字口语,卷帘格)——谜底:没有主见
37、制(打一离合字)——谜底:人为伪
38、晏打三字礼貌用语——谜底:早安
39、食物分类(食品规格)——谜底:进口大米
40、审妻(台湾歌手,徐妃格)——谜底:苏芮
41、红光满面是根本(退休高官,素心格)——谜底:
42、都在望明月(打一礼貌用语)——谜底:大家赏光
43、去年今日此门中(打一歌名)——谜底:粉红色的回忆
44、长江后浪推前浪(打一四字常用语)——谜底:高潮迭起
45、九九重阳(打一二字常用语)——谜底:旮旯
46、男同志接受赞美(体育教练)——谜底:扬纳基斯
47、哭成一团(打一乐器)——谜底:圆号
48、鼠年谈牛(打五字常用语)——谜底:丑话说在前头
49、老头子,一条腿,早晨起来喝冷水(打一日用品)——谜底:瓢
50、两个傻子(台湾歌手一,徐妃格)——谜底:伍佰
51、此宅风水好(2字词,徐妃格)——谜底:拮据
52、忽闻岸上踏歌声(打一四字常用语)——谜底:别唱高调
53、按这样子裁衣裙,只需一米(象棋大师)——谜底:李来群
54、主动大方(打一政治用语)——谜底:联合国
55、整容秘方(打一学科)——谜底:美术
56、千里到辽东(打一岛屿)——谜底:马来半岛
57、玫瑰今凋后,梅花始放彩(中药)——谜底:珍珠母半串佛珠伴龙骨(水果带量)——谜底:54颗枣
58、盐包(一,徐妃格)——谜底:呐喊
59、娃哈哈(打四字常用语)——谜底:不大乐意
60、笑弯了腰(打一音乐用语)——谜底:乐曲
61、登顶再见(打一四字常用语)——谜底:高度重视
62、个别提问(打一化学用语)——谜底:单质
63、孟母三迁(四字医学用语)——谜底:孟母三迁
64、剖腹取婴术(打一法律用语)——谜底:破产法
65、放松(打一礼貌用语)——谜底:不要紧
66、鲸鱼西游(打一国外城市)——谜底:东京
67、满脸贴金(打一食品)——谜底:两面黄
68、万万不可大意(打一离合字)——谜底:勿心忽
69、三八节的来历(打一古代著作)——谜底:二十四史
70、立冬以后(打一英国作家)——谜底:雪莱
71、劝君莫饮劣质酒(五字口语)——谜底:只求人品好
72、只许州官放火(打一交通用语)——谜底:下止点
73、孩提的'肚兜(打一常用语)——谜底:少来这一套
74、怒不可遏(打一天文用语)——谜底:大气
75、行(广西地名,徐妃格)——谜底:河池
76、千年老宅知(打一日本城市)——谜底:名古屋
77、整装(打二字常用语)——谜底:安全
78、每日三餐有有鱼肉(打五字常用语)——谜底:不是吃素的
79、羽,神人也(打一人名)——谜底:关天培
80、待到秋来九月八(打一成语)——谜底:惶惶不可终日
81、一不要钱,二不要官(选举名词)——谜底:弃权票
82、千里到中东(打一国家)——谜底:马来西亚
83、只有谜底未变(打一成语)——谜底:面目全非
84、禾(打一歌名)——谜底:暗香
85、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四字谚语)——谜底:没大没小
86、金边一带有火山活动(二字鸟名)——谜底:百灵
87、一马离了西凉界(三字口语)——谜底:别胡来
88、好!好!好!(打一称谓)——谜底:参赞
89、换位称君(打一食品)——谜底:瓜子
90、一心要当射箭手(打一成语)——谜底:矢志不移
91、回(打一四字常用语)——谜底:格外大方
92、竹间为户(打一成语)——谜底:断简残篇
93、持久烈日当空烧(新西兰乳品公司)——谜底:恒天然,(燃)通
94、丫鬟骂**(打一离合字)——谜底:奴心怒
95、大排小排,价钱便宜(打三字常用语)——谜底:贱骨头
96、夜不闭户(打一礼貌用语)——谜底:晚安
、偶不是大姨妈,是亲妈(保健机构)——谜底:奇经堂
98、人为的变动(打一军事用语)——谜底:火力
99、童话开头(三字谜语)——谜底:一
100、大方主动一点,便可广交天下(打一节日)——谜底:国庆(节)
101、圆圆的月亮高高挂(打一**明星)——谜底:高圆圆
102、遥望兄弟登高处(打一成语)——谜底:一览无余
103、六月出差遇雨天(打一文具)——谜底:胶水
104、演出剩一半(打一成语)——谜底:调虎离山
105、提前一日再相逢(打一食品)——谜底:担担面
106、请勿失约(打一礼貌用语)——谜底:别误会
107、外贸合同(打一成语)——谜底:出口成章
108、服装设计(打一四字常用语)——谜底:创造条件
109、二月春风似剪刀(四字病名)——谜底:小叶增生
110、无肉吃不想活了(西药名,上楼格)——谜底:抗生素
111、爱听中国曲(打一歌名)——谜底:好汉歌
112、废李后,弃孤儿(打一水果)——谜底:木瓜
113、有钱做官是君子(打一乳品公司)——谜底:富仕兰
114、领导植树我伴随(打三字常用语)——谜底:栽跟头
灯谜及谜底21、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2、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3、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4、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5、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6、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7、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8、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9、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10、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11、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12、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13、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14、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15、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16、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17、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吃卯粮
18、照相底片(打一成语)颠倒黑白
19、平原门下客三千(打一成语)胜友如云
20、桁hé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
21、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22、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23、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24、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25、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26、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27、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28、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29、超级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30、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31、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32、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
33、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34、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
35、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36、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
37、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38、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
39、大风地里吃炒面(打一成语)有口难开
40、弹花匠上殿(打一成语)有功之臣
41、纸糊的岩鹰(打一成语)有翅难飞
42、抱着孩子跳井(打一成语)犹豫不定
43、天送大洋(打一成语) 意外之财
44、取缔**音像(打一成语)以正视听
45、大石压死蟹(打一成语)以势压人
46、大鱼吃小鱼(打一成语)以大欺小
47张顺斗李逵(打一成语)以长攻短
48、大文盲(打一成语) 一字不识
49、透过窗缝看落日(打一成语)一线希望
50、鲁智深出家(打一成语)一无牵挂
51、八十岁老太太打呵欠(打一成语)一望无涯
猜灯谜怎么做
灯谜可以制作成卡片挂在灯笼下面,也可以直接写在灯笼上。这样看起来比较方面,也符合猜灯谜的习惯。
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扩展资料:
灯谜的忌讳
灯谜不仅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有其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有其思想性。
因此,在讲究技巧和趣味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底面之间的褒贬关系及其社会宣传效果,应赋予它健康、向上、积极的思想内容。
如果底面含义相矛盾,内容悖谬,褒贬失调因而与政治常识与思想常识相违背,就叫底面相克。如以“千里姻缘”为面打法律名词“重婚”,谜面本是褒意,谜底却扣出了“重婚”之罪。
在制谜过程中,一底多面的情况是相当多的,但必须取材不同,刻划各异。同一扣法的面句,不能随便更改
猜灯谜做法如下:
1、观察谜面:首先,要仔细观察谜面的文字、符号和图案,初步判断其可能涉及的领域或主题。
2、分析谜面:根据谜面的描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尝试找出其中的线索和提示。
3、寻找答案:根据分析的结果,在记忆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答案。如果可能,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参考相关资料。
4、验证答案:最后,将得出的答案与谜面进行比对,确认是否符合谜面的描述和要求。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
猜灯谜的技巧:
1、注意谜面的文字:灯谜的谜面通常是由精炼的文字组成的,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成语、谐音等,这棚厅圆些都是解题的重要线索。
2、运用别解法:别解法是猜灯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通过汉字的一字多义或改变原意来达到谜底与谜面的扣合。
3、重视谜底的提示:谜底通常是经过别解之后的文字,所以要注意谜底中出现的提示,例如,明字可以拆分为日和月,与谜面明天见相扣合。